語種
中文簡體 中文繁體 English
營業廳
網上營業廳 掌上營業廳
返回頂部
寬帶通深山 發展路更寬——網絡扶貧的重慶故事
2020-09-29 人民日報客戶端
分享:
   

滴滴滴……聽到手機提示音,正在包裝黃豆的羅輝一看:訂單又來了!

手裏活沒停,他眼睛瞅了一下手機後自言自語地說:“鮮洋芋還沒貨了,下午要去村民家裏收一點了。”

羅輝的“頭銜”有點兒多。不僅是重慶市巫山縣雙龍鎮洞橋村村委會主任,是村裏直播帶貨的“網絡達人”,同時還是村裏網店的“店長”。近年來,在網絡扶貧力量的推動下,洞橋村的變化日新月異。

雙龍鎮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地處海撥800米至1300米的洞橋村更是該鎮的“困難戶”。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重慶市委網信辦對口幫扶洞橋村,他們積極協調重慶電信等單位,幫助洞橋村融合互聯網思維與技術,全力推動黨建上網、山貨上線、課堂上“雲”,讓農產品插上翅膀飛出大山,讓“黨建引領發展”落到實處,也讓大山裏的孩子接受到了更優質的教育。

網絡的力量,改變的不僅僅是洞橋村。近年來,重慶深入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不僅讓深度貧困鄉鎮實現了寬帶和4G網絡全覆蓋,也有效助推了貧困地區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架設起貧困地區與外界溝通的新橋梁。如今的大山深處,手機成為了新“農具”,直播成為了新“農活”。

有了“達人”帶,山貨賣得快

“老彭,家裏還有洋芋沒得?”三輪車還沒停穩,羅輝就扯開嗓門喊了一聲。

片刻,一個雙手拄著拐杖的獨腿男子,從屋裏探出了腦袋:“羅主任,快,快,進屋坐。”

這位殘疾村民叫彭知位,以前一直在外務工,因車禍截肢後,就隻能回村靠務農為生。勤快的他,地裏紅薯、土豆沒少種,鹹菜也是一壇一壇醃。自己吃、送親朋、喂豬用,日子倒也過得去,可身上沒幾個錢。

用三輪車拉到縣城去,每斤土豆能賣一元。“費時費力沒什麽,主要是賣不上幾個錢。”

得知此事後,羅輝主動找到彭知位,讓他提供農產品放在村裏的網店上賣。“這些東西又不值錢,網上哪個會買哦。”剛開始,彭知位心裏很沒底氣。“那這樣,我按縣城的價格收購,後麵網上銷售的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

“羅主任,你直接拿去便是,不能讓你虧呀。”

“放心,不得虧,我這次先買60斤,賣完了再來。”

放下60元錢,羅輝把土豆捆好放在三輪車上,返回了村委會。

與村委會一牆之隔的,便是“巫山縣電子商務便民服務站”,也是洞橋村網店的門店和倉庫。羅輝把剛收來的土豆扛進倉庫,又開始打包商品,寫起了運貨單:“今天還有十幾個訂單沒有處理,得趕緊打包、發貨。”

洞橋村地處高山地區,脆李、核桃、土蜂蜜、黃花菜等原生態農產品口味獨特,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但由於地處偏遠,盛產期這些山貨往往堆積在村民手裏。為解決問題,村幹部們開始嚐試在網上幫村民賣山貨。經過兩年的發展,如今,“村主任小羅”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農產品的銷路也越來越好。

除了將山貨發出去,洞橋村還在想辦法把遊客引進來。66歲的村民李先付種了3畝草莓,以前都是靠他用三輪車運往幾十公裏外的縣城售賣,今年受疫情影響,眼看著草莓就要爛在地裏,李先付又急又惱。

村裏了解情況後,駐村第一書記楊玉超發抖音,羅輝發朋友圈……大家紛紛通過網絡為草莓找銷路。愛心助農,遊客紛至遝來。“我自己賣7.5元一斤,還要跑那麽遠,現在遊客自己來我家地裏采摘,能賣到10元一斤,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李先付愁眉舒展。

為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山貨上線”,重慶市委網信辦還因地製宜啟動“鄉土網紅”工程,依托人民直播、騰訊、字節跳動等直播平台,在全市鄉村廣泛培育直播帶貨主播,為當地培養數字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致富帶頭人,激發貧困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重慶電信“電視商城”中,為洞橋村單獨設立扶貧直銷專區;同時,對接網絡直播平台,策劃包裝特色農產品,打造創意品牌,組織集中實訓,開展營銷推廣。

今年6月21日,楊玉超和羅輝在村裏通過網絡進行直播帶貨,一個半小時銷售了11萬元的山貨。今年上半年,洞橋村靠電商增收超過30萬元,電商平台已成為當地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據重慶市商務委統計,2019年,重慶全市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實現農村產品網絡零售額170億元,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特產品近4.8億元,近兩年累計幫助13.5萬戶貧困農戶實現增收。今年上半年,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實現網絡零售額112.8億元,增長10.7%。

網上議村事,產業喜“振翅”

農村要發展,隻在網上賣農產品是不夠的。“送錢送物,不如建一個好支部。”楊玉超意識到,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絕不容忽視。

“洞橋村黨支部隻有黨員32名,可黨建工作開展起來卻不容易。”楊玉超說,老黨員占比多,居住分散,山高路陡,出行不便;年輕黨員又多在外務工,一年在村裏待不了幾天。每次黨支部會議,黨員們總是聚不齊。

“80後”羅品毅是有十餘年黨齡的黨員,這些年,他一直在外地務工,因務工地點多變,很多時候不得不在黨組織活動時請假。

為解決黨支部開會學習不便的問題,重慶市委網信辦依托重慶電信最新雲技術,為洞橋村及支部黨員引入了“智慧黨建”係統,開通智慧黨建IPTV,並配備了“智雲”視頻會議係統。重慶電信還專門為洞橋村的所有黨員配備了智能手機終端。去年11月,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洞橋村黨支部首次運用“智慧黨建”係統開展集中學習,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遠在外地的羅品毅也通過手機與村裏的其他黨員進行了互動交流。

“那次網上組織生活會,把家裏的、外地的黨員全部聚在了一起,他們很多人都是多年沒有見麵了,在一起談體會,談發展,效果非常好。”楊玉超說。

如今,村裏每月至少召開一次組織生活會,議題主要圍繞村裏的產業發展來展開。“雲端會議”消除了物理距離,也拉近了大家的心。村裏黨員的歸屬感強了,帶動作用開始逐步發揮出來。

村民羅良鬆家裏有12畝脆李樹,2019年隻結了300斤果,且個小味酸,摘了去賣沒人要。為此,羅良鬆一肚子苦水:“以前種紅薯、玉米還有門道,現在種脆李,不懂技術、不會管護啊。”

村裏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迫切性:全村種有脆李樹1200畝,村民完全不懂管護這可不行。村黨支部通過網絡遠程開會商議決定,派黨員去縣裏學習,然後劃分片區,學成後各自認領一片區域,推廣脆李種植技術。

老黨員李崇家和羅良鬆結成了對子。“老羅心疼樹,不敢剪枝,不剪枝結的果子怎麽會大嘛?”李崇家把學到的打藥、施肥、除草等知識,手把手地交給羅良鬆。

由於管護到位,今年羅良鬆家的脆李產量較去年大幅增加。“今年到現在,光是脆李和黃豆都已經賣了2000多元了,明年的產量肯定更高。”

課堂連“雲端”,未來路更寬

在洞橋村,“山貨飛出山村”是村民的期望;讓孩子走出大山更是村民的企盼。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洞橋村花竹村校大門前石牆上的這句標語格外引人注目。為實現“誌智雙扶”,重慶市委網信辦將花竹村校現有多媒體一體機和投影儀進行有效利用,部署了中國電信“學而思教學係統”“校園錄課雲係統”和“愛心小屋”。

“愛心小屋”位於花竹村校圖書室,內有寬帶接入電視,不僅可在小屋內組織在線學習和互動活動,還能通過“渝眼APP”讓學生與外出打工的父母視頻在線交流。

今年9月2日,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在花竹村校“愛心小屋”舉行。身處重慶中心城區的兩位專家,分別以《笑迎新學期》和《安全在我心》為主題,通過中國電信天翼雲商務直播係統,給大山深處的孩子們上了一堂豐富而有趣的“開學第一課”。

“利用‘學而思教學係統’,地處山區的學校可以隨時共享城裏重點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還可同上一堂課,並實現線上共同備課、教改和課研等。”花竹村校負責人楊書銀介紹,這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分散的、片段的、短時的教育扶貧現狀,實現了山區學校和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的接軌。

記者注意到,花竹村校302教室還配備了“校園錄課雲係統”。通過該係統,可以把平時上課的內容錄製存放於本地一體機上,在課後,老師和學生可通過機頂盒下載錄課雲應用,回看錄播視頻。

花竹村校五年級學生彭佳鵬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家裏隻有年邁的爺爺照顧他的生活。“學校的這套係統,就像是給我們又請了個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學懂的東西,在家下載下來再聽聽,就把很多東西學會了。”彭佳鵬說。

這些便利,與重慶深入推進的網絡扶智工程緊密相關。截至去年,重慶各個區縣均已建成教育城域網,“寬帶網絡校校通”覆蓋率達99.94%,中小學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備率達98.9%。同時,推進城區優質學校與山區薄弱學校結對幫扶,建成遠程“同步課堂”456個,有效提升貧困地區教師教學質量。

“黨建上網、山貨上線、課堂上‘雲’,都不是啥新鮮事。洞橋村的網絡扶貧有效果,關鍵是這三項工作都做實了、做活了。”重慶市委網信辦主任文天平表示,“網絡扶貧要用好科技力量,通過互聯網和信息化的支撐,為黨員群眾減負、幫忙,提供正向激勵,形成想用、愛用、學用的氛圍。”

如今在洞橋村,黨建上網讓在外地打工的黨員也能參加村裏的黨組織活動;打造鄉土網紅賣山貨,為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課堂上了“雲”還用得好,孩子的成長給村裏帶來了新希望。“更重要的是,最貧困的一批群眾也學會了上網,地處深山的貧困村與外麵的世界同步了,發展的道路也就會越來越寬廣。”文天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