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種
中文簡體 中文繁體 English
營業廳
網上營業廳 掌上營業廳
返回頂部
聽八旬老人講述四川國際電台半個世紀前的故事
2023-12-28 四川公司
分享:
   

20世紀60年代,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提出具有戰略意義的三線建設。一大批軍工企業在大山深處拔地而起,築起國家安全的保障。四川國際電台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經周恩來總理批準建設的國家戰備通信工程,肩負了戰備和國際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為維護國家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以“科技報國”為己任的紅色電信曆史的實物載體。

2020年12月,四川國際電台以其特有的曆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入選“國家工業遺產”,是當今全中國通信行業僅有的四個“國家工業遺產”之一。

四川國際電台最初的建設者們是20世紀60年代來自全國120多名大學生、中專生和退伍軍人。他們響應國家號召,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舉家遷移,奉獻青春,打破技術封鎖,踐行報國使命。歲月流逝,如今他們都已是耄耋老人,仍滿懷愛黨愛國愛企的赤子情懷。記者懷著崇敬和激動的心情,走訪了四川國際電台的幾位前輩,與他們共同再次走進那段鮮為人知的崢嶸歲月。

四川國際電台的前世今生

幾位老人談起四川國際電台時,滿懷深情:我們的青春和奉獻都留在了這裏,可以說是我們生命中最深刻最寶貴的印記!當時郵電部結合國際通信的實際,於1963年向黨中央請示,決定在地處三線建設的戰略要地——四川興建“國際電台”。1964年,郵電部組織在川選址,隨後國家計委批準分別在陝西省、四川省設國際無線電收、發信台各一座。

1965年3月,國家計委批複同意四川國際電台設計任務書,同意正式開工建設,被稱為1965年郵電部1號工程,工程代號為“6501”。

“6501”的主要用途是作戰備通信,郵電部要求“開得通,連得上,通得好”,有時也可作為定向廣播。它是當時中國國防的一個秘密武器,郵電部戰備辦要求:不到關鍵時刻,不能讓四川國際電台的電波上天,以免暴露我們的底牌。

1967年下半年,毛澤東主席曾說,“四川的三線建設如果搞不好的話,我覺都睡不著。如果北京到攀枝花的鐵路這兩年還沒修好,我騎毛驢都要去看看”。包括6501電台建設、艦艇生產等在內的西南三線建設重點項目,均由周恩來總理親自負責抓。

“2002年7月,因科技進步、通信發展,國際電台業務關閉,後改建為通信博物館,原貌保留地下坑道、機房及全部通信設施,成為通信發展史上通信設備實物教科書,是新中國三線建設這一特殊時期人民郵電事業的通信博物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線建設戰備通信博物館,已成為傳承紅色通信文化、培育新一代通信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看到今天基地的新變化,幾位老黨員由衷地感到高興:“我看到基地裏麵有句話‘苟利社稷,生死以之’,這也是我們一代代的電信人為國為民的初心使命。現在通信技術日新月異,而紅色電信精神代代相傳,紅色電信事業後繼有人,很是欣慰!”

神秘要地

曾擔任副台長的吳明發老人,在談起電台的“神秘莊嚴”,依然滿是自豪:“當時我們國際電台是軍事化管理,一般人根本進不來。雖然地處眉山,通信地址卻叫‘成都6501信箱’,周圍的農戶都不知道我們具體是做什麽的,隻是覺得我們的工作很神秘很重要。”

首先,它的地勢隱秘。四川國際電台建築工程按照具備戰爭防衛功能的要求進行建設,占地232畝,天線場陣遍布15平方公裏。收、發信台地上機房是天然的半地下掩體,表麵青山、林蔭覆蓋、山水依舊,起到靠山隱蔽的特殊效果。地下機房為中國西南地區獨特的掘開、雙拱、回填式隧道深室建築,洞深曲折、路旋回轉,可防500磅穿甲彈,並防爆、防毒、防潮、防原子能輻射。地下機房采用高強度的鋼筋混凝土現澆成形,機房頂棚和牆壁四周采用打孔鋼板覆蓋,隔層采用高泡吸音材料填充,保證了收信機房不受電磁幹擾,不產生回音共鳴。

其次,它的安保嚴密。它被納入軍事管理,長期有一個加強連的武警戰士在此進行7*24小時的持槍守衛。當時所有的工作人員得戴有兩張工作證才能進入機房重地,工作證上分別印有“機密”和“絕密”字樣。隻有“機密”工作證的,就隻能在公共區域活動,而不能進入機房。最多時國際電台有300多名員工,分為四輪班,也是7*24小時值班。

第三,工作人員均經過嚴格的政審和篩選。這裏基本自成體係,與外界相對隔絕,不準串聯,不準泄密。工作人員全部經過了祖宗三代的政審,必須是“根正苗紅”,“又紅又專”,有知識的黨員、團員、大中專畢業生、郵電校中專畢業的精英主動報名,經過層層嚴格挑選,才能去四川國際電台工作。

“那時候,能被選入電台工作,是一件特別光榮的事,好些沒被選上的人還哭鼻子。電台方圓數裏的‘地富反壞右’全部被遷走,有關部門還專門在我們電台附近,聯係了幼兒園和中小學,為員工的子女提供集中教育。所以,我們的下一代,基本是在子弟校讀書長大的,子弟校的師資力量沒有外麵的學校好,有些娃娃長大了也沒讀上大學,影響了擇業。所以說我們是‘獻了青春獻子孫’,一點也不為過。但是我們不後悔!”老人家這樣說。

艱苦奮鬥的流金歲月

“那是在1960、1970年代,通信技術不發達,國際電台所使用的短波,是那時國際通信的唯一手段。當時客觀條件非常艱苦,但大家都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曾任總台黨委書記的楊紹明老人和曾任秘書的成守其老人談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眼睛裏無不閃耀著光芒。

四川國際電台首批186個大型鐵塔、設備、器材,都是由位於武漢的中南金屬結構廠加工後通過火車運回四川,裝了整整40個車皮。當時的楊紹明台長一個人輾轉各地,在外出差長達一年半,才把這些設備采購完成並運回四川國際電台。當時一個領導,出差一年半才回家,其中的艱辛、孤獨可想而知,但今年82歲的楊紹明老人現在能回憶起的,更多的是滿滿的自豪感。

因為四川國際電台的性質,外請的零工均不能進入工作區域。因此,所有的設備,從收信台幾斤重的設備到發信台那些長12米、高4米,重達近2噸的80千瓦大型發射機,全部都是國際電台的員工肩挑背扛、並借助圓木、滾筒、鐵鏈等工具,自己搬運到機房裏並自己進行安裝的。既要當精銳的專業技術人員,又要當出苦力的“棒棒”,可能今天的年輕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那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你們現在可以開遠程視頻會,當時我們開一個會,來回都需要一天時間,而且來回都是靠走山路!國際電台的收信台一般是小設備,當時有六七十名員工。而發信台的設備多是些‘大塊頭’,約有110名員工。兩者地點相距25公裏,當時沒有足夠的辦公用車,沒有公路,崎嶇的山路僅夠一輛車通過。由於國際電台的職能部門設在收信台,重要會議往往在收信台召開。大部分時間,發信台的負責人都是頭天下午走路兩小時,當晚住在招待所,第二天再在收信台開會,會後再走兩小時山路回去。”

開一個會需要走上4小時的山路,當時的條件可謂非常艱苦,但今天談及那段流金歲月時,他們唯有一句:使命光榮,青春無悔!

曆史的天空

幾位老人還談起了我們曾經在曆史書和電影電視上看過的很多國際國內重大曆史事件。基辛格訪華、珍寶島事件……這些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已是眾人皆知,但可能不會有人想到,在偏遠的中國西南山地,在幕後,在鎂光燈照不到的地方,在秘密戰線上,它們背後,都有著四川國際電台的工作者默默無聞的奉獻。

“現在半個世紀過去,很多事件也可以解密了。在那個年代,作為擁有短波這種國際通信的唯一手段的我們四川國際電台,我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參與過諸多重大曆史事件。”幾位老人如數家珍般地回憶起當年的難忘歲月。

楊紹明老人談起了電台參與抗美援越的經曆:

1969年美國越南戰爭期間,9月的某日早上7點,四川國際電台負責人接到命令,要求一天之內必須將發往東南亞所有的天線全部調好頻率,一旦越南河內的電台被美國摧毀,國際電台將隨時替代河內電台向世界發聲。

四川國際電台發信台的7名機務人員緊急投入工作中,2台具有80千瓦發射功能的大功率機器全部做好戰備,對準東南亞。他們一天一夜不曾合眼,直至次日淩晨才把所有的天線、廣播電路和通信電路全部調好。

雖然最終並沒有接到“發射”指令,但作為戰備的重要組成部分,6501為國防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

吳明發老人談起了電台當年為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所作的貢獻:

1969年3月,蘇聯和我國的珍寶島衝突中,在雙方膠著,形勢十分緊張嚴峻之際,某天四川國際電台負責人接到郵電部命令:一天之內必須架設好麵向北方的天線。12個無線班機務員又是經過一天一夜,將天線改造完畢,做好了一切戰備。作為工作人員,他們並不十分清楚具體的用途是什麽,隻大體能感覺出,自己的工作與正在發生的國家大事有關。

最終,中國邊防部隊打退了對方的進攻。此次四川國際電台仍然未發射電波,但國際電台的工作人員在大後方,默默無聞地在幕後,為保衛國家領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作出了積極貢獻。

成守其老人講述了當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事件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1971年下半年,四川國際電台新增了曼穀、新德裏、卡拉奇的三條國際氣象電路。基辛格秘密訪華期間,其在曼穀、新德裏等地全程的氣象及其他信息,均由四川國際電台收集、監測、記錄、打印,再傳送到位於淮口的成都電信戰備機務站,並向外交部、民航、氣象局等相關單位發布,為基辛格此次秘密訪華的破冰之旅搭建起了信息橋梁。

曾任高級技師的劉中信老人回憶起中國登山隊再登珠峰這一展示民族尊嚴和中國精神的重大事件與四川國際電台背後的淵源:

1960年中國登山運動員和科學工作者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1975年,中國測繪工作者在中國登山隊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精確地測定了它的高度,並繪出了珠峰地區的詳細地圖,為開發利用青藏高原的自然資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依據。

四川國際電台利用曼穀、新德裏、卡拉奇的三條國際氣象電路,將相關地區的氣象預報及其他情況,提供給氣象部門、民航和登山隊。當時沒有互聯網,連衛星電話都沒有,這三條國際氣象電路成為唯一的通信聯係橋梁。收信台為中國登山隊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傳播支撐,國際電台也由此獲得了郵電部的嘉獎。

幾位老黨員最後深切寄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電信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我們這一代經曆、見證了三線建設的曆史,更加體會到‘隻有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我們都是老黨員,希望新一代電信人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用初心砥礪信仰、用實踐增強信心,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續寫砥礪奮進的電信詩篇,不負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